区块链银行运营分析,区块链驱动银行数字化产业布局解析

当前位置:首页 > NFT > 区块链银行运营分析,区块链驱动银行数字化产业布局解析

区块链银行运营分析,区块链驱动银行数字化产业布局解析

2022-05-07NFT50

金融科技驱动传统金融业实现发展战略转型、业务模式重塑,已成为行业的普遍共识。随着产业数字化建设等新时期国家战略的出台,我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区块链银行运营分析,区块链驱动银行数字化产业布局解析

业内普遍认为,大力发展普惠小微业务,是新时期商业银行培育新的业务增长引擎、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各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发挥技术优势,拓展普惠小微业务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数字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作为以普惠长尾客群为核心目标客群的新型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在普惠小微业务领域的探索实践一直备受关注。近日,就数字化转型新阶段,商业银行如何通过科技赋能更好地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等相关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微众银行副行长马智涛。

科技赋能小微客群

《中国经营报》:在商业银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当下,金融科技应用创新呈现哪些新的趋势?

马智涛:自去年开始,宏观经济发展及政策环境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双碳发展、弥合数字鸿沟等各项国家政策相继出台,为金融科技如何助力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务实践来看,更多表现在服务普惠长尾客群、服务民生、助力绿色低碳金融发展等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在乡村振兴方面,金融科技的场景应用有助于商业银行对普惠小微客群的精准滴灌。近几年,微众银行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借助已有的区块链平台和大数据,微众银行对一些小微养殖户的经营情况进行精准画像和风险识别,通过多维度数据判别针对这些小微企业授信的可能性。未来,金融科技在该领域仍有很多可以发挥的空间,例如可以用AI技术做农业的卫星遥感数据,以判别一些农业数据的可信度等。另外,产业数字化进程中,部分城乡、客群之间的数字鸿沟不可避免。在弥合数字鸿沟、实现金融服务的公平蓑衣网小编方面,金融科技也仍存在很大的探索空间。

以青藏地区长尾普惠客群服务为例,受地域和语言等因素限制,他们很难与柜员及客服人员沟通。针对这一情况,微众银行创新了手语的客服服务,现在该服务的辐射客群已超过11000人。

《中国经营报》:商业银行如何更好地通过金融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普惠长尾客群质效?

马智涛:首先是要构建一套支撑高敏捷效率、低成本运营的架构体系。在过去的金融业务模式中,一直存在小微普惠客群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长尾客群金融服务需求频率高、金额小、周期短,且成本高、收益低,使得传统金融机构缺乏业务发展的驱动力。控制成本、降低风险,是实现小微普惠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一个与之匹配的业务运营架构。

微众银行成立初期的定位就是要服务长尾客群,这就需要有一套完全区别于传统模式下成本结构支撑的新一代金融服务模式。在此背景下,基于区块链为支撑的分布式架构应运而生。

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分布式架构体系,在服务长尾普惠客群方面更加敏捷、精准、高效,尤其在针对市场需求进行扩容方面,优势更加凸显。

传统业务模式下,银行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进行规划、设计、落地实施;但在分布式架构体系下,可在几天内就完成研发投放,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也提高了产品研发和更新迭代速度。比如去年疫情期间有一些非常紧急的业务合作,我们需要帮小微企业提供紧急的流动性支持,前后仅用了10天时间这个产品就在市场投放了。

另一个明显的优势在于,分布式架构体系下,银行针对长尾市场业务成本控制更低。以微众银行为例,与传统银行相比,我们维护单个账户的成本可以做到低于每年3元。同时,因为有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加持,微众银行在用户的户均贷款成本上控制的也较低。

打开长尾市场后,随着普惠客户规模增长,交易规模、频次等对多数中小银行来说都会是一大挑战。微众银行到去年底的用户规模达到2.7亿,单日处理的金融交易笔数7.5亿笔,已经相当于国有大行的规模水平。但与国有大行相比,民营银行资源不足,我们必须要通过技术创新以满足这方面的诉求。

模块拆分提高区块链平台扩展能力

《中国经营报》:数据化布局背景下,银行是如何提升区块链平台的扩展性的?

马智涛:过去的两年,区块链的应用更加多样化,且区块链加各行各业的场景应用普遍落地。在这一过程中,更有不少大规模的应用开始真正成长起来。而信息技术与产业应用的结合,更多体现在扩展性上面。金融机构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从而更好地支撑产业发展。要实现扩展性,就需要对区块链平台的体系架构进行分层分模块拆分,实现计算网络存储的无限扩展和自由组合。

近日,微众银行牵头研发的FISCO BCOS刚刚完成 v3.0版本的升级。新版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采用微服务的思想把整个体系架构做了模块化的拆分,能够很好实现分层的平行扩展。比如,区块链是由节点构成的,业界一般认为一个节点就是由一台机器支撑的,现在我们要实现的是一个节点可以由无数台机器支撑,这就使得区块链上网络计算存储都是无限扩展的,整体处理能力也会大幅提高。

通过这种模块化的分层拆分,区块链内部的节点,能够更好地自由组合,进而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场景等情况,进行灵活自由组合,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拓展场景应用,满足规模化、多样的市场需求。

值得强调的是,因为 FISCO BCOS是开源的联盟链,可以更好地实现社区的互动支持,帮助我们把握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经营报》:随着区块链技术产业应用的落地,区块链平台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优势渐趋凸显。进入金融科技发展新阶段,区块链技术在场景应用方面还将有哪些重点布局领域?

马智涛:区块链在金融行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在解决实体经济面临的一些问题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直以来,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场景的应用主要起到了“三升两降”的作用,即通过它提升运营效率、改善用户体验、扩展业务规模,同时降低成本、控制风险。近年来,各家金融机构在借助区块链技术“三升两降”方面也进行了不少的探索实践。比如乡村振兴业务中,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的应收应付数据,可以为涉农企业、农户等进行精准数据画像,评估授信额度。

区块链技术创新过程中,我们也同步挖掘到一些适合银行业务发展的运营场景。

以微众银行的区块链存证业务为例,与传统商业银行不同的是,微众银行与客户所发生的业务关系,基本都是通过线上的数字化形式完成的,因此数字存证对我们来说更为重要。通过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我们挖掘到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场景:区块链存证。

区块链存证一直以来都存在如何被司法权威机构认可的巨大挑战,尤其是在后期司法诉讼过程中,如何能够使得区块链的存证被快速认可是关键。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在开始构建“链”的时候,就引入了权威的司法机构。一旦客户因争议需要司法取证,就可以通过合作的司法机构,在区块链上直接取证,大大压缩了时间和资金成本。过去可能要几个月才完成一笔胜诉,现在通过区块链存证模式,几天之内就可以完成。这对于小微普惠业务发展来说,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从业务实例看,微众银行一般客户借款金额仅有几千元,如果以传统的方式进行争议诉讼的取证,仅资金成本可能就需要几百元,且时间也比较长;区块链存证模式中,取证成本降至原来的1/10甚至更低,对于业务整体的效率提升和成本压降作用非常明显。

用户授权破解数据跨机构流通风险

《中国经营报》:区块链平台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如何通过科技赋能破解隐私保护及数据安全问题?

马智涛:以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推动下,传统金融机构正在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化转型。数据层面的应用,已经成为金融科技尤其区块链领域非常重要的实践方向。

数字经济发展阶段,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的流通尤为关键。但在以往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监管不足,各领域数据运用呈现无序发展状态,存在数据泄露、隐私保护等诸多风险和挑战。

近年来,各领域对数据隐私保护、数据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日前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了数据使用边界和数据资产交易规则,为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使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如何在数据流通和保护中寻求平衡和突破?我们认为,因为数据技术所导致的一些数据泄露、隐私保护的一些风险,可以通过新一代的技术克服。要解决存储、传输、协同生产等过程中存在的数据安全问题,关键在于完善数字基建设施。

数字基建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区块链、隐私计算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基础的关键底层技术,可以依据场景需求实现灵活组合,以破解各种数据安全问题。DDTP(Distributed Data Transfer Protocol)即分布式数据传输协议,是微众银行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的非常重要的数字基建。它可以将个人信息存储、传输和验证分离,以促进数据的有效流通。

根据DDTP协议,用户从数据提供方下载个人数据,并存储在个人指定的位置,形成一个“数据指纹”写在区块链上;用户在使用时,可以将下载后的数据信息授权给数据接收方使用。

分布式数据传输协议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将数据使用权利回归到个人。过去,数据传输阶段,用户是无法参与数据授权的。现在通过区块链技术将用户也纳入进来,使得机构之间的数据传输,必须要通过个人用户做申请和授权中介。这种个人被授权下载自己拥有的数据、并能主导整个传输过程的模式,能够有效应对数据授权安全及隐私保护的问题。

深度 商业银行要强化金融科技建设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也是金融机构实现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全面提升机构数据治理能力、安全合规地使用数据,才能更好地释放数据价值,提升金融机构高质量服务普惠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

银保监会近日发文强调,将积极引导强化金融科技运用,推动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支持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降低服务成本。

银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创新应用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从应用层来看,金融机构要通过科技赋能以更好地惠民利企、服务好实体经济,关键要做好数据能力建设。

经过过去几年的积淀发展,各家机构在科技赋能业务、提升质效的方面成效尤为明显,但也面临数据资源丰富性不足、价值挖掘不充分、数据管理难度大、数据使用安全风险高等诸多问题。

在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提升金融机构数据能力建设迫在眉睫。2021年初,央行就印发《金融业数据能力建设指引》,从数据战略、数据架构、数据应用等多个方面对金融机构数据发展原则进行了明确。且下半年开始,各地监管部门宣布启动试点工作,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推进金融数据高效治理、安全共享,实现跨层级、跨机构、跨行业数据融合应用。

2021年以来,商业银行在拥抱金融科技、提升数字化能力方面更加积极主动,纷纷加大数字基建投入力度,探索AI、大数据、物联网、隐私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融合应用。

整体来看,今年以来各商业银行在数据能力建设领域布局和投入力度更大,加速敏捷化架构构建,搭建数据获取、智能分析、风控管理等大数据平台的同时,金融机构纷纷增加数据治理、数据建模等领域的人才储备,以提升数据治理能力。

随着数据能力建设的探索实践,商业银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场景融合的创新应用力度也在持续增强。尤其在乡村振兴、绿色低碳等业务领域,以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融合支撑的场景应用产品不断涌现,大大提升了商业银行尤其地方银行服务普惠金融的质效。

老板秘籍

1.什么是分布式架构体系?

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分布式架构体系,在服务长尾普惠客群方面更加敏捷、精准、高效,尤其在针对市场需求进行扩容方面,优势更加凸显。

传统业务模式下,银行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进行规划、设计、落地实施;但在分布式架构体系下,可以几天内就完成研发投放,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也提高了产品研发和更新迭代速度。比如去年疫情期间有一些非常紧急的业务合作,我们需要帮小微企业提供紧急的流动性支持,前后仅用了10天时间这个产品就在市场投放了。

另一个明显的优势在于,分布式架构体系下,银行针对长尾市场业务成本控制更低。以微众银行为例,与传统银行相比,我们维护单个账户的成本可以做到低于每年3元。同时,因为有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加持,微众银行在用户的户均贷款成本上控制的也较低。

2.什么是区块链存证?

区块链存证一直以来都存在如何被司法权威机构认可的巨大挑战,尤其是在后期司法诉讼过程中,如何能够使得区块链的存证被快速认可是关键。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在开始构建“链”的时候,就引入了权威的司法机构。一旦客户因争议需要司法取证,就可以通过合作的司法机构,在区块链上直接取证,大大压缩了时间和资金成本。过去可能要几个月才完成一笔胜诉,现在通过区块链存证模式,几天之内就可以完成。这对于小微普惠业务发展来说,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从业务实例看,微众银行一般客户借款金额仅有几千元,如果以传统的方式进行争议诉讼的取证,仅资金成本可能就需要几百元,且时间也比较长;区块链存证模式中,取证成本降至原来的1/10甚至更低,对于业务整体的效率提升和成本压降作用非常明显。

简历

马智涛, 加州伯克利大学计算机本科学位、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学位。先后任职于国际大型 IT 企业,包括甲骨文、惠普等公司;回国后一直在金融 IT 行业工作,曾任平安科技公司总经理,带领平安银行顺利完成新核心系统更换,具备丰富的互联网和银行业经验。目前担任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领导科技团队搭建了中国商业银行首个完全基于自主可控技术的全行级分布式生产数据中心集群。

文章从网络整理,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账请注明【蓑衣网】

本文链接:https://www.baoguzi.com/11136.html

区块链银行运营分析,区块链驱动银行数字化产业布局解析 | 分享给朋友: